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四化同步”的县域经济强化战略

    信息发布者:byr520
    2017-09-12 12:08:26   转载

    (一)“四化同步”对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于农业仍然在地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部分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而言,“四化同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农业现代化不能脱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也不可能独立与工农业的发展,而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能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则贯穿始终,是提高其他三化水平的关键,包括智慧型城市的建设也是以信息化为基础。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其中,信息化、工业化是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重要的载体;农业现代化则是县域产业升级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四化同步”是解决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形成循环累积效应的战略举措。

    (二)“四化同步”的相互加强效应

    为什么要“四化同步”?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来看,从最初的唯工业轮、唯资本论、唯城市论开始,逐步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配角,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角之一。只有通过“四化”同步发展,通过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才能系统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农”问题。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的聚集。经济活动在城镇的聚集,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镇的聚集,于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产生了循环累积机制。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通过技术提升效应、产业链效应、收入效应和需求效应,可以形成相互加强的良性循环累积式的正反馈系统,加速推进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产业升级。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工业、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提升推动效应,提高了工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了城市的形成方式,智慧城市成为了发展方向。信息化提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工业为农业提供各种更高层次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机械设备,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反过来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通过需求效应会进一步带动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县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收入提高将激发更多更广泛的消费需求,包括对商品化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业的需求。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将较多地拉动本地的农业现代化,以提供更好品质更多选择的农产品。

    (三)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四化同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信息化的对各领域的扩散速度较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少,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力度不够,同时产城脱离,即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脱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同步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

    产城脱离导致大量的空城、鬼城出现,人气不足、消费不旺,收入效应和需求效应效果不明显,没有发挥城镇的聚集经济效应。工农业不同步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农业是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工农业任何一方的发展不足都会制约另一方的发展。当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的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下,县域经济中城镇化发展也明显受到制约,新型城镇化速度慢,反过来又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四)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四化同步”强化措施

    “四化同步”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对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当前发展阶段来说,必须系统推进、同步发展。

    1、“三化融合”转型发展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系统推进、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真正突破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三农”问题,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新型城镇化要合理布局城镇的产业和人口,使城镇的形态和功能能够促进工农业和城镇自身的发展。工业聚集区要前瞻考虑,预留未来城镇化的用地。在产业选择上,不盲目追求高精尖,关键是注重工农业的最大同步效应,工业的发展要有利于优势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农业的发展要有利于为工业和城镇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产业选择要实事求是,既要结合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财政实力、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又要充分考虑市场空间和市场前景,在此基础上构建主次分明的产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2、产业链拉长增粗同步发展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很多传统产业都具有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特点。如矿产资源的粗放开采加工、水泥、钢铁产业都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必须利用信息通信业去带动传统工业的升级和改造,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同时拉长产业链,例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产业,要切入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一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摆脱当前电解锰、电解铝、钢铁的上游过剩、下游不足的局面。促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起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紧密联系,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建构一条包含一、二、三产的完整产业链。

    3、城乡一体新型发展

    把县域内的城市和乡村、工业与农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兼顾。通过公共资源分配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市场范围、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公共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使整个县域经济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要与新型城镇建设一体化,才能真正做到在乡村布局、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层面上、在管理方式、配套公共服务等软件建设层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4、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是指在西部欠发达县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应当保护和突出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保障良好生态效益的优先地位,尤其是在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矛盾时,应当优先考虑各种建设规划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不能为了短期和局部的经济效益而牺牲长远的、根本的生态效益。资源生态既是我们生产活动的投入品,也是我们生活不可须臾离的外在环境。因此,只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来讲,首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决抵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变相进入。其次,要加强环境管制,杜绝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过量污染等短视的做法,不能以环境等公共利益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再次,通过新兴科技引领,加强科普宣传,要改变农业生产过度倚重农药、化肥、抗生素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引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