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子村,是云南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所属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村庄。前不久,因这个村子还保存的已有千年历史的600多幢古民居——土掌房被外界发现,使这个村子开始引人瞩目。中科院的地理科学家们考察了城子村后认为:这个村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极难得的人文旅游资源,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二、三、四、五条标准……
以《绿史中将》一书传颂了张冲将军传奇一生而驰名省内外的云南本土作家杨永明考察了这个村子,并查阅了许多资料、史志后得出结论认为:城子村,就是一千年前曾经存在的“古滇自杞国”的遗迹……
“古滇自杞国”的来历。
自杞国,是古滇时代曾经存在的一个国家。 而历史书籍中记载很少,在正史中也看不到,唯一稀少的记载史在“大理国”时期。古滇37部中的“于矢部”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号称“罗殿国”。而在现今的弥勒、泸西这一地区的“些么徒蛮后裔”统一了北到呈贡,东到贵州兴义、云南罗平,南到开远北部和文山邱北地区,西到江川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以弥勒、泸西为中心的“自杞国”,从而在云贵地区形成了以“大理国”、“罗殿国”、“自杞国”三足鼎立的局面。“自杞国”的历史与宋朝同时消亡。公元1253年,蒙古军队打到云南,占领了滇东南地区,“自杞国”便归顺了元朝。据《云南志》卷七记载:“至元中,弥勒部仍以本部为千户把总,继续领吉输、哀恶、步龙、阿欲四千户。”
一个充满神秘 诱惑色彩的古老城堡
汽车驶出泸西县城后,便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向距县城25公里的城子村奔驰而去。时值金秋,车外的景色相当迷人,那在田野里进行秋收的老农,山坡上放牧的彝族少女,还有那悬挂在农家屋檐下的一串串金黄的包谷和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金秋美景……
车到城子村时正是旭日东升之际,我们爬到村子西边凤凰山脚下的一个山包上,放眼望去,一个有600多幢土掌房的古村落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被称为“古滇自杞国”遗址的城子村。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这里的土掌房依山势而建成,用泥土铺成平顶,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集中成片。特别是其中竟有24户人家的屋顶相连,几乎是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最具特色的时一家的屋顶,便是另一家的晒场;由下层层而上,直到山顶,有的竟达到了17台;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不但恰似一台台长长的台阶,又恰似一个个堆叠整齐的蜜蜂住房;金秋时节,村民们在屋顶堆起的那一个个粮食垛,恰似一个个戒备森严的碉堡,整个村子就好似一个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古老城堡……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我们沿着城子村旧时的护城河走进城子村,准备去探访城子村的秘密和人文地理的底蕴。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蜿蜒曲折,是为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站在村后山向下俯视,可见村前有朝山、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综上所述,城子村在遗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些土库房在云南省哀牢山区被称为"土掌房",但这里的土库房与其他地方的土掌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不少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的平台和晾晒谷物的场院。村中大多为三间两耳下八户土平房,无论是一层或两层,院落中间都留出一个5至6平方米的天窗,一是为通风透光,二是为上房顶行走方便,天井中立一架木梯,上房顶即可到其他人家。由于上下有木梯相通,户户有平台相连,只要进入一家,就可从平台进入另一户人家,直至走通全村人家,因而整个村子曲径通达,宛若迷宫。
城子村的这种罕见的土掌房是以当地的木质坚硬、耐水防腐性很强的树干和粘性很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房屋周围以木材相围或夯土作墙,屋顶上铺上劈柴、木棒、松针和粘土摊平后用木棒捶实,便成了土掌房了。这种土掌房的特点,一是冬暖夏凉,因为城子村地处低海拔峡谷地带,一进入夏季便燥热难当,而到了冬季又非常寒冷,但住在这种土掌房里,则是冬无寒冷,夏无炽热。二是防火甚佳。这种房屋因后墙是山,两侧是土包柱,顶上为土压木,就是偶有失火,也不会殃及四邻,故此城子村几百年来都没有失火的记载;三是建盖这种土掌房最大的好处是节约土地。村民们建房时依山势而建,左右上下相连,合理地利用,创造了空间,故而占地很少,不然,仅飞凤坡上那仅有的60多亩土地竟然住了400多户人家。我们在惊叹这个奇妙的时候,也不得不佩服村民们的这种聪明才智。
然而,城子村的土掌房又和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是集彝、汉文化风格为一体的完美古建筑。即外观上是彝族的建筑风格,而层构和内部的结构却是汉族的风格。我们在村子里一座叫“将军第”的院子里看到,这座全村规模最大的房屋大门为木架结构的八角飞檐形,院子里为四合院结构,共有正房三层,左右厢房两层,那些雕刻在,门楣、窗户、柱子上的龙、凤做工精细、雕刻精致、结构缜密,极具汉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彝、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标志着明、清两代对云南的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政策锁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融合。
城子村原本是一座城。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彝族先民就在这里开荒种地、起房盖屋。清代改土归流时,当时统治丘北、弥勒、泸西一带的彝族土司知府从中枢镇(今泸西县城)搬到城子村,土司知府昂贵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威震四方。那时,城子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吊桥,东城门楼上建有炮位和枪眼,由土司府的兵丁把守。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凤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城中住户达1200多户,至今已500余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接、扣毁于兵火。城子村现存历史最长的房屋为小龙树山顶的二十四家人。据现居的房内的一位老人说此房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院落无窗子,房屋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的发展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建筑样式也随着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内院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顶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在村子里,清朝初年曾被朝廷授予"锐勇巴图鲁"衔的"将军弟"李家大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土库房,雕龙画凤,工艺精美。
城子城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时光如流,转眼间城子村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大山里面已经默默无闻地隐藏了一代又一代,直到有一天几个爱好摄影的年轻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奇迹后,城子村这个古老的城堡才被世人重新认识。
城子村古民居被发现的消息传开后,古建筑专家纷至沓来,当他们看到城子村具有很大的军事价值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后,纷纷感叹着:“假若现在这里受到外敌的侵袭,村民们可攻可守,进退自如,外敌休想占到便宜。”
我大大的伸了个懒腰,闭上眼睛就感觉这微微的山风就这样扑了过来。我看这里的人都是做神仙的感觉,一个个要是串门的话,都可以平步青云的,不像在城市里,去朋友家要换一两小时的车,再爬上高高的楼梯,才算到了人家。你看这里,要是从村西头到村东头去串门,非要走过所有的人家才算甘心。一片片房顶连在一起,看起来却是壮观的很,在这青山碧翠的山坳里,就这样多了一片的土黄,一种异样的情怀涌上心头。站在屋顶山深深的吸了一口空气,只觉得全身上下三万六千个毛孔就没有一个不舒服的。山里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和灰尘,连汽油味都少的可怜,在这里到处都是飘荡着一种青草的清香味道,还有那晒干的玉米散发出了独特味道,混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一种让人深深陶醉的温情。怪不得是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看来城市再好,与这样的世界比起来都过分浮躁和喧嚣了,实在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我没有由来的羡慕起这里的一切生物来,他们没有那么的烦恼,只是日复一日活在这样的乡村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闲自在。夕阳渐渐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城子村,回头遥遥望去,只见夕阳那金色的霞光映射下,城子村那古老的村落民居便显得更加古老、神秘……
贴士
交通:昆明至泸西县170公里,昆明各主要汽车客运站每天都有10多趟班车发往泸西县。泸西县城到永宁乡20公里,在县城客运站每台那都有很多小面的开往永宁乡,交通十分便利。城子村离乡政府驻地2公里,可步行也可坐当地面的前往,票价2元左右。
住宿:城子村暂无住宿条件。在乡政府驻地有多家招待所、旅馆可住宿,价格在10元-20元左右,条件很一般。也可返回泸西县城住宿,可供选择档次比较宽裕。饮食:泸西的美食有荞酒、松子酒和独具特色的酸辣凉米线,荞粑粑蘸蜂蜜是泸西县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特色小吃,不可不尝。
附近景点:阿庐古洞是泸西县驰名中外的著名景区,位于县城西面2公里处。这里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溶洞群,是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落”的穴居点,是亚洲最壮观、最秀丽的天然奇观,有“云南第一洞”之称,地下园林宫殿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