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彝族风俗大全
信息发布者:byr520 2017-09-12 12:27:35 转载
【导读】彝族是居住在县境内的土著民族。至唐南诏、宋大理时期,已发展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鹿部(即阿庐部),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为“罗罗”。彝族还有四十多种他称,如黑彝、土家、土族、倮族、花腰、阿细、支里、罗罗、六得等,解放后统称为彝族。
黑彝聚居于白水镇的吾乃白、竹溪等地,白彝主要分布在三塘乡的阿平村、隆德、大密枝、孔照堡、湾办孔、周衣村、阿永吉;向阳乡的沙马、鲁黑、山色、大得落、小得落、所梅落、泥墨勒、阿矣、白石岩、屋泽、白泥井、法土、木榻;白水镇的吾乃白、山衣甲、小直邑、果衣、干泥塘;永宁乡的红石岩、既比、雨杂;午街铺镇的水塘、阿姑块、大、小笼桥、阿梭白;金马镇的紫交村、新哨、龙潭等地。阿乌主要分布于向阳乡的阿盈里、法土、木衣、温保、得冲、新庄科、所梅落;三塘乡的池西、阿鲁哨、小阿棚;中枢镇的吉双乡、三家、阿路法;金马镇的白石头;永宁乡的阿峨下寨、庄科;白水镇的阿路采等地。撒尼主要分布于午街铺镇的凤舞、小峨梅、林树、老板田、大平滩、石滚子、糯衣及金马镇的瓦舍、所得村等部分村寨。阿细主要分布于午街铺镇的大水塘、路口村。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有六种方言。有25%以上的汉语借词,说明彝族和汉族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一、生活习俗(服饰等)
白彝。可分为大白彝、小白彝、平头彝三类。男子缠青布包头,穿自制麻布对襟衣,青年上身外套一件绣花边缀银扣的短袿,裹绑腿,佩腰刀,妇女头缠自纺的各色浅穗与发辫交织绕于头顶,头部左右各饰一朵大红绒花,两夹系海贝串成的腮兜(已婚妇女在头顶上加一块青布插花帕子作标志),上装为矮领单面襟右开口的姊妹装(青年女子加罩一件镶花领袿),腰系花边托裙,裙摆前后分开,长及踝部。小白彝男性穿短领单襟麻布衫,宽口扭裆裤,系红布腰带。妇女头饰绣花,垂穗平顶布帽,上装着圆领绣花,镶边右开口斜襟短袍衣,腰前后系绣花围腰布,长曳及踝,此外有特制礼服“祭袍”,层层叠叠,形如盔甲,为长女用的孝服,祭奠时用。平头彝,妇女头戴自织白线绕扎盘顶帽,上装矮领单襟斜口布钮衣,外罩银泡,泊片缀饰的一块无领围腰布,围腰左右有绣花飘带朝后交叉,系于腰部。
阿乌。旧时男子蓄长发,缠青布包头,穿青、白色面襟上衣,下着宽口扭裆裤,系布裤带,脚穿猫头鞋,长统布袜,出门佩短刀,妇女头戴镶银泡的鸡冠帽,上衣托肩,袖口,服面均用色布镶边或绣花纹,系有银器拼组的花围腰,戴银项链,银手镯,银响铃,银耳环等首饰,右腋衣纽间悬挂银链,银针筒,牙签挖耳,银鱼等小饰件,裤宽大,系布带,脚穿绣花翘尖鞋,连鞋长统袜。
撒尼。妇女蓄长发编辫,头戴蝶块花包头,未婚女子头部左右两侧各露一块三角形的蝴蝶块,已婚者摘去一块,一块收藏,一块平放头顶作标志,上衣紧身过膝,袖管宽大,腰系花边围腰带,背侧披一块黑京绒衬底长方形披饰。男子多穿青黑色双襟衣,外套白底镶花短褂。
黑彝。旧时男子头缠黑布包头,穿对襟衣,富有者也穿长衫马褂,戴打红结的搔瓜皮帽。女子服饰变化较多,如:幼年期,头戴白羽船形绣花帽,身穿花衣服;七八岁进入童年,则改戴冠子帽,两耳缀饰银泡吊铃;15岁起成长为少女,衣饰重色彩,尚红,兰色镶边,戴长尾帽,穿绣花跷尖鞋;婚后,头戴瓦形帽,加系沙帕,套长袍加褂子,系绣花围腰,穿镶边大管裤,每逢喜庆节日,则穿长袍,罩袈裟,衣饰银泡,箔片,拼成图案花纹,显得格外富丽,最醒目的一块方形图案,钳于背脊部位,用银泡,紫锻做蕊,各色缎镶边,老年妇女衣着尚黑,简装。
阿细。男子穿排扣对襟短衣,外罩花边短褂,裤管略短窄,系兰色腰带,披羊皮毡蓄长发,青年缠头,妇女上衣斜襟,右开口,前短后长,领口,袖管、襟面镶花边,腰系红绿飘带,外罩围腰,裤管窄小,喜青黑色,绣花黑色长带缠头,肩间斜跨绣花包头,已婚妇女披羊毛毡或垫背羊皮,头饰料珠,银链,贝巴,耳戴大银坠,垂珠,手戴银镯,戒指,脚系发绳。
二、婚姻习俗
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恋爱自由。每逢节日喜庆,对歌择偶,互赠信物,但成婚时父母要按传统礼仪主持婚事。各个支系的婚俗如下:
白彝。成婚之日,男方派人迎亲,傍晚迎回新娘时,要在村郊等候至天色渐黑才能入家。当新娘到来时,新郎的朋友们要手挽手地守住大门口,不让新娘及伴娘进家,直到伴娘们机智地把小伙子们冲散,一拥而入洞房才终止。进屋后,父母长辈要施礼钱给新郎,拜过堂,开始饮宴,正堂里的长者席有老歌手即席传唱本民族的古歌,旁边两组女歌手反复重唱。
阿乌。盛行近亲婚配,提亲须再三拜求,以示不苟;议婚时,由媒人转送首饰、布帛、酒肉、糖等礼物;择定婚期后,送聘礼猪1头,壮鸡2-4只,礼钱36元,银首饰若干件及为女方家备办酒席所需之酒、肉、豆腐等;成婚之日,新娘在临出嫁前要唱哭嫁歌,以示留恋亲人,而后由大哥抱上马随迎亲队伍前往新郎家。
黑彝。盛行姑表舅优先婚,提倡等级内婚制,与外族成婚的人极少,议婚有三道程序:初订婚约时吃订婚酒,男方家备一瓶喜酒,几包喜糖送礼即可;第二次称“献酒”,送女方配戴的首饰,衣物及酒肉糖等聘礼,宴请家族长辈及至亲;第三次就是择定吉日,举办婚礼。娶亲之日,新郎骑马戴花前往迎娶,新娘出嫁时要放声哭泣,表示对亲人的留恋与惜别之情,然后由姑表舅的长子及新娘的长兄和弟弟等6人骑马相送。起程时,新娘举一把伞,女方家长在村口敬告别酒,送新郎及陪郎一点喜钱,中途吃一顿野餐,同时由新郎新娘敬天拜地。新娘到屋,男方长辈要在门口相迎敬酒,送亲人饮过喜酒后相继下马进屋。进屋后,先由新郎拜祖,拜过后,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替新娘取一个吉祥的名字,表示新娘已入了家族,然后设宴款待宾客,来客要给新郎家送礼物,给新郎挂红。燃放鞭炮以示祝贺,当晚,送亲人要唱酒歌,表示祝贺新婚之喜。次日,宴席上又由歌手唱古歌赞颂祖先。第三日设宴时,送亲人与男方亲友对唱酒歌,新郎新娘要向长辈敬酒行礼,长辈要当众送给新娘针线钱。行婚礼请客五天,第五天散席。
撒尼。以歌择偶,婚礼仍由父母作主。央媒说合后吃“许口酒”,许亲后,男方由男伴陪同到女方家认亲叩拜父母长辈,拜后,商定吃“中酒”,吃过中酒后即择吉日完婚。成婚之日,男方备酒肴到女方家待客,宴宾时,双方请歌手对唱酒歌,三日后迎回新娘拜堂,拜堂时新郎穿一件特制的礼服,上绣花图案,曳长及地。
阿细。男女婚恋自由,歌舞场中彼此情投意合即可成婚。婚礼极为简朴,女方背一背柴认过公婆,男方担一担水去拜见岳父母,即算完婚。
三、家庭概述
彝族的为父权制的小家庭,在家庭成员中,以父亲或男性长者为一家之长,平时的生产调配,经济收支,各种祭祀活动等均由男性长者掌管,生活安排和家务琐事由女性长者掌管。子女成婚后可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分家时,财产按男性人口的多少平均分配,女性一般没有继承权,在彝族家庭中普遍保持“以舅为大”的礼俗。
四、丧葬习俗
白彝。行棺木土葬,停柩期间,远近亲友备祭品前往哀悼,嫡系至亲须酬聘民间细乐队吹拉弹唱,跳狮舞以娱死者,长女着“祭袍”守灵。出殡前,由祭师开路念指路经。服丧期满祭祖时,将新亡人的灵牌,用铜片分男女剪成人形送入“祖洞”。
阿乌。行棺木土葬。人死停柩三日,用彩布装饰灵堂,孝男孝女守灵,亲友前往吊孝送礼物,粮食、鸡羊等物。守灵期间,由祭师念报恩经、指路经,每念完一段,众人则狂呼一声“呀衣”,出殡时,由至亲密友酬聘民间细乐队吹奏哀乐、跳兵器、狮子舞,放鞭炮,鸣火药枪,送往墓地安葬。
黑彝。古行火葬,明代后始行棺木土葬。人死报丧,报丧人到亲戚家门口先讨水喝暗示丧讯,亲戚家人端一碗水,挟一块火炭由报丧人含水喷息炭后,才相告死讯和约定治丧日期。死者装殓时,孝子要供一枚倒头蛋,盖棺后要在棺木上砸死一只公鸡送出村外,停柩守灵七日,七日后,族中亲友前往吊丧,献饭,并送米粮,鸡羊等物以资助丧家。神祖牌位古时用木刻,一代刻一痕,后用纸张汉文书写。
撒尼。行棺木土葬,入殓前,剪下死者一撮发并同松枝用红布包裹,悬于堂屋中梁,停柩守灵与其他支系大体相同,不同者,发丧日孝子进食用手抓,服丧三年满,换下孝服,姑母为之挂红。
阿细。清乾隆《弥勒州志》载:“阿喜旧俗,人死火葬”。民间有离世山,即昔日之火葬场遗址。明代始盛行棺木土葬,老人逝世,报丧,入殓,守灵,出殡等仪式与白彝同。
五、禁忌
彝族的历法中以十二生肖纪年月日。每逢兔日,不能种荞麦,种则欠收,或者要死人。猴日禁止缝衣服,否则将作丧服。虎、马日不可建新房,否则房屋将会倒塌。羊日不能去看病,因为此日治病比不愈。鸡日不能剃头,违者可能丢掉性命。狗日男子勿外出。猪日妇女勿离家,不然会遭遇不测。彝族不吃狗肉。毕摩不吃耕牛肉,忌自己的身影被别人有意践踏,不得反手使用木勺舀汤。严禁姨表兄姐妹婚嫁和发生性行为。妇女的首饰衣物禁止送外人,彝族姑娘出嫁后,忌披头散发或任意装饰,农活再忙,也要打好包头,节庆或红白喜事要穿戴整齐,村中举行祭祀活动时,要停止一切农事活动,外地宾客只准进不准出。特别是祭山,三天不准劳动,端午节不准到田里看庄稼,过年三天不准到别人家串门子。
白彝。节日期间禁止做农活,服丧人家不许参加节日活动,禁止砍伐“龙树”,忌烧马樱花木,不许外人和妇女摸弄龙背袋,继母不准虐待前妻的孩子,丈夫不能骂妻子臭字,长幼不对歌。
阿乌。禁伐“密枝林”,忌节日务农,忌踩门坎和火塘旁的支锅架,忌爬灶,忌妇女当伯伯公公的面梳头,长辈在楼下儿媳忌上楼,妇女生小孩未满月外人不得进屋,门楣悬一顶破斗笠作标志,外出不说不吉利的话语,妻子不准摸丈夫的头等。
黑彝。妇女不待客,骑马坐轿之人行至村口须步行进村。
阿细、撒尼。在家祭神或跳神时门楣悬挂斗笠为标志拒外人入室,祭山神,龙神时忌路人偷窥,喧哗;水塘周围的蛇不许打杀,牲畜不许撞进堂屋,同宗长幼不许同场唱歌跳舞,在外亡故之人的尸体不许入村吊丧等。
六、宗教信仰
彝族普遍信仰多神,信奉阴阳两界,主要崇拜的神灵有山林神,每个村寨都有“密枝林”或称“龙树”,猎神,五谷神(龙背袋),祖洞、火神等。
1.白彝。
五谷神崇拜:族人中流行一句话:“屋里不供龙背袋,不算作白彝人”,逢年过节,家家都要杀鸡供奉,遇到天灾人祸,别的财物可损失,龙背袋是万万不可丢的。袋用麻布缝成,悬于正屋左侧,不许外人摆弄。
祖灵崇拜:同宗同姓的人家,共择村郊岩穴设祖洞,行祭之日,把已故者的灵物放置村口灵堂内,焚香秉烛,献酒肉饭菜,供奉一日,次日用竹扎成彩轿,抬上灵物,敲锣击鼓吹唢呐,由族中男女老少送往祖洞,死者分男女各剪一指宽的人形铜牌,盛入马樱花木特制的祖灵筒内,派男子二人封岩穴。当晚,族人尽情饮宴,传唱祖歌,颇为隆重。
山林神崇拜:旧历二月初二杀牲行祭“密枝”,祭毕,驱除雀鸟保庄稼。
2.撒尼。
有狮虎图腾崇拜,山林神崇拜。此外,妇女产后要行“奠土”仪式,主祭神话中的阿诗玛,据传祭后可使婴儿无病无灾,女孩可长得象阿诗玛一样聪明灵丽,男孩可长得角阿黑一样勤劳勇敢。
3.阿乌。
崇拜多神。以向阳乡的阿盈里村为例,农历二、三月择鼠、马、蛇日行祭“密枝林”或“龙树”,祭时,派两个人学布谷鸟叫,学骏马啸,表示丰年在望。祭毕,饮宴同欢,持竹竿驱逐野雀,保护庄稼,不容女性参加。农历正月初二祭草场,由有耕牛的人家,使儿童驱牛上山吃青草,并把家长备给的食物凑在一起打来伙,祈祷神灵保佑人畜平安。每逢节日必祭火神,饮宴时要选一块肥肉投入火塘燃烧,表示祭火神。此外,还信仰天主教。
4.黑彝。
主奉神灵有:龙树神(农历二月选鼠、马日祭),山神(农历三月三日祭),雨神(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田公(农历七月七日祭),地母(农历九月初二祭),祭神灵(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献牲招魂,遥请神灵回家过火把节)。
5.阿细。
主祭神有“密枝”山林保护神,农历二月初二祭。龙神,农历三月初三日祭,各村杀一头猪抬往水塘边,祈求风调雨顺。漂神,农历五月初五祭,杀鸡献酒,祈求人畜兴旺。山神,农历正月初二日祭,求家人清吉平安。清明、中元时行祭神灵。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